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235
  

  注释

  孝经:书名,儒家经典之一。通:通晓、明白。六经:儒家经典的总称。

  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心解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经》篇幅较短,全书只有一千八百字,分为十八章。书中主要讲述“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各种身份的人如何来实行“孝道”。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作者是孔子,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这是出于后人附会。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孝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同期的人则多赞同曾子记录孔子的讲述的说法。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

  汉之际。现在一般的说法是,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早

  期,出自战国晚期的儒家学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有百家之多。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的版本。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最早、造型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就是《石台孝经》。碑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绝妙的书法成为西安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孝经》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并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

  大于孝”,并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

  《石台孝经》拓本,碑石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雕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留下了两位帝王的四种字体,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提倡“事君如事父”,因此受到各朝统治者的推崇—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如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等。在古代,《孝经》承担着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任务,在“五四”时期受到了批判。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之一的孝道,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三字经》的作者认为读懂了《孝经》和“四书”,就可以来学习“六经”了。根据南宋学者朱熹的看法,“六经”的地位是高于“四书”的,即“四子,六经之阶梯”(文中“四子”即四书)。古人还要求学习要循序渐进。朱熹在

  《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中有这样一段话:“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言,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