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027
注释
大小戴:汉代的儒家学者戴德(“大戴”)、戴圣(“小戴”),二人为叔侄
关系。礼记:书名,秦汉之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圣言:圣人的言论。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供人学习,使后人知道了前代的典
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心解
《礼记》
这一节主要介绍“三礼”中的《礼记》。《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礼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在先秦时代,儒家所称的《礼经》是《仪礼》。据传《仪礼》是孔子根据周
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仪礼》虽字数不多,但文字艰涩,内容枯燥,连治史者都对它望而生畏。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礼记》就是汉代学者根据这些材料编著而成的。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一百三十篇综合简化,一共得八十五篇,被称为《大戴礼记》(流传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后来其侄戴圣又将
《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四十六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四十九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的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将四十九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书目。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论述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名言和成语就出自《礼记》,如苛政猛于虎、放之四海而皆准、格格不入、天下为公,等等。《礼记》中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礼记》(书影),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