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640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注释

  诗:《诗经》。春秋:书名,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而成的。寓:寄托、隐含。

  褒贬:褒扬和批评。别:分别、区分。公羊:书名,《春秋公羊传》。左氏:书名,《春秋左传》。谷梁:书名,《春秋谷梁传》。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寄托着孔子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分辨。用来解释《春秋》的书有三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谷梁赤所著《谷梁传》。

  心解

  《春秋》

  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宠信褒姒,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等到犬戎军队兵临城下时,周幽王自食苦果,死于乱军之中,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代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虽有周天子,但政教不兴、号令不行,“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国不再采风,诸侯不觐天子,天子不享诸侯,宗庙祭祀不继,这样《诗》的精神就丧失了。孔子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晚年时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春秋》。因此孟子才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春秋》,又称《麟经》(《麟史》),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文字非

  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孔子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

  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他的主观看法。经学家认为他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因此后人将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或者微言大义。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就是说《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

  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又能够编写?

  由于《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后人不容易理解,因此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因此,后世史学家比较重视《左传》。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孔子没有来得及为《春秋》作注释就逝世了,于是左丘明来为

  《春秋》作传。另有相传左丘明当时已双目失明,《左传》是由他口述,经弟

  子们纪录成书的。

  《左传》以叙事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经”,后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传”,全书侧重于以史实配合经文,文笔简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对后世影响最大。《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书影),原名

  《左氏春秋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