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犬牙交错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452
  Q

  犬牙交错

  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很不整齐。也指局面错综复杂。错:交叉。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表彰臣子们的功劳,把他们分封到各地为王。他们独霸一方,在地方上拥有强权,有的人甚至打算谋反。后来刘邦消灭了那些人。为了巩固汉朝**,刘邦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后来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奉命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仍然存在,汉朝的江山仍然受到威胁。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领地削减”的政策削弱王侯们的势力。诸侯们很害怕,对汉武帝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您能手下留情。”汉武帝念及同宗之情,颁布推恩令,把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天瑞》。比喻不必要和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从前,有一个杞国人,他总是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就会没有存身的地方,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他的朋友看到他整天愁容满面,就开导他说:“天只不过是很多气体聚集在一块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整天生活在这些气体中,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要是气体,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朋友说:“日月星辰只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就算掉下来也不会伤着什么的。”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朋友说:“地只不过是土块堆积在一起,填满了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块,你整天都在这些土块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听了朋友的解释,那个杞国人终于放下心来,不再整天胡乱担心。

  取而代之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替代。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统一的秦朝。他为了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巡游。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和浙江一带巡游,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地经过江南时,道路两边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年轻的项羽与叔父项梁也在人群中观看。当看到秦始皇坐车经过面前时,项羽说道:“我可以取代他的位置坐在车上。”

  项梁被吓了一跳,要知道,项羽这么说可是犯了灭九族的罪。项梁赶紧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小声地告诉他不要乱讲话。此后,项梁对项羽更加器重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记住以前的经验教训,将它作为今后做事的借鉴。师:师表、榜样,引申为鉴戒。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大权被智、赵、魏、韩四卿瓜分。后来,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因为实力不济,都不敢和他抗衡。

  智伯为扩大地盘,分别向三卿讨要土地。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违抗智伯的命令,乖乖地献上了土地。赵襄子却坚决不肯献出土地。智伯非常生气,就打算联合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智伯不会轻易放过他,就找来谋臣张孟谈商讨对策。张孟谈指出,魏桓子和韩康子虽然表面顺从智伯,但其实心里对智伯十分憎恨,如果联合他们一起对付智伯,那么就一定可以打败智伯,守住赵国的领土。

  赵襄子按照张孟谈的方法去做,结果活捉了智伯。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张孟谈为赵国立了大功,他不但没有接受赏赐,反而提出离开的请求。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我知道大王打算报答我,但我这次立了大功,我的名声可能会超过你。我从治国角度考虑,才提出离开的。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我们这些后人不能忘记以前的教训啊!”

  赵襄子觉得张孟谈的话很有道理,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

  强弩之末

  出自《史记·韩长儒列传》。用弩发射出的强有力的箭到了快掉下来的时候。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到了衰竭的程度,不能再起作用,不值得害怕。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兵器。末:尽头。

  西汉时期,韩安国因为触犯刑律,被贬职为民。汉武帝登其后,韩安国通过贿赂宠臣田蚡,获得了北地都尉一职,不久后又升为大司农。后来韩安国在平定战乱中立了大功,汉武帝很器重他,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向他咨询。

  有一天,匈奴突然派使者来求和。北方匈奴一直是朝廷头疼的问题,匈奴经常侵扰关边,朝廷发兵镇压也无济于事。现在匈奴突然提出求和的请求,汉武帝不能决断,于是就召来朝中大臣一起商议此事。很多大臣对匈奴厌恶透顶,坚决主张对匈奴继续用兵。

  韩安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说:“派军队远赴千里与匈奴作战,很难取得胜利。匈奴目前兵马充足,又占有地利方面的优势,我们很难控制他们。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透;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议和才是上策啊!”

  汉武帝认为韩安国的话很有道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采取了派人与匈奴议和的策略。

  骑虎难下

  出自《晋书·温峤传》。骑上虎身,很难下来。常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又迫于形势,不能中止。

  东晋成帝年间,历阳守将苏峻和寿春守将祖约叛乱,东晋朝廷面临倾覆的危险。

  江州刺史温峤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推举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首领讨伐叛军。可是,由于叛军实力强大,又挟持了皇帝,陶侃不但没能击退他们,反而连连失利,军中的粮草也快吃完了。

  这种境况使得主帅陶侃很着急,他责备温峤说:“你让我来时,对我说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可现在交战了这么久,军粮都快用完了,你要是再不能及时供应粮食,我就只能带领军队回去了,等以后粮草真的准备充足了,再来与叛军决一死战吧!”

  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必须内外团结一致。当年刘秀和曹操都能以少胜多,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们统率的都是正义之师。苏峻、祖约这些叛军头目有勇无谋,我们一定能够打败他们。现在皇上控制在他们手里,国家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又怎能半途而废呢?现在您好比骑在猛兽的身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现在您如果撤军,军队的士气一定会大受影响,这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陶侃听从了温峤的劝说,继续领兵与叛军作战,最后终于打败了叛军,救回了皇帝。

  歧路亡羊

  出自《列子·说符》。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发动众人一起寻找。杨子问:“只不过丢了一只羊,用得着这么多人去找吗?”邻居说:“因为路上有很多岔路,不知道羊会跑到哪里去。”杨子的邻居回来后,杨子问:“你们那么多人去找羊,现在找到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找到。”杨子问:“为什么会找不到呢?”邻居说:“因为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根本找不到,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后,闷闷不乐、一言不发,那一整天他再也没有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徒弟们都觉得奇怪,就去问杨子说:“您的邻居丢了羊,又不是您的,况且羊也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您这样闷闷不乐是为什么呢?”杨子不说话,学生没有得到答案。

  趋炎附势

  出自《宋史·李垂传》。常用来形容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趋:投靠。炎:权势兴盛。附:依附。

  北宋真宗时,李垂凭借出色的才华在朝廷中任职。他对官场中溜须拍马的作风十分反感。

  丁谓当上宰相后,很多人都去拍他的马屁,希望能捞到好处。李垂对丁谓排除异己、仗势欺人的行为深恶痛绝,坚决不去拜访丁谓。后来,有人把李垂的想法报告给丁谓,丁谓知道后非常生气,找了个借口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做官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下台了,李垂又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很多人劝李垂吸取以前的教训,多到新宰相家里走动走动。李垂回答他们说:“如果我三十年前那样做,可能早就成为翰林学士了。现在我老了,还常常当面指责那些不秉公办事的大臣们。我怎么能依附有权势的人,看别人的眼色做事,来从中获得好处呢?”

  他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新宰相的耳朵里。新宰相觉得李垂故作清高,就再次把他贬到外地去做官。

  倾国倾城

  出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形容女子的容貌特别美丽,超出常人。

  西汉时期,音乐家李延年为汉武帝表演歌舞时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歌词在意是说,北方有一位漂亮的美人,她让全城甚至全国的人为之倾倒。像她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再也难以找到了。

  汉武帝是个**之人,他听后问李延年说:“难道世上真有你歌中所唱的美人吗?”这时,在场的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把李延年的妹妹推荐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心动不已,马上派人把李延年的妹妹招入宫中。当李延年的妹妹出现在汉武帝面前时,汉武帝觉得她就是李延年歌中唱到的倾国倾城的美人,于是命她留在宫中陪伴自己,并把她封为李夫人。

  欺世盗名

  出自《荀子·不苟》。表示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名誉。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在著作《荀子》中,尖锐地批判了欺世盗名的行为。为了阐述明白,他特意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史鱼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多次劝卫灵公赶走小人弥子瑕,重用贤人蘧伯玉。但卫灵公根本不听他的话,依然宠信弥子瑕。史鱼在卫国做了一辈子的官,但卫国根本没有因为他而变得更好。为此,他临死的时候告诉儿子,说他死后不要殓葬他。卫灵公听到史鱼的临终遗言后追悔莫及。

  其二:田仲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有一个做大官的哥哥,但是他并没有依靠哥哥的力量而谋求官位,更没有用过他哥哥的钱,他只是辛勤种田,自食其力。

  旗鼓相当

  出自《后汉书·隗嚣传》。形容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旗鼓:指军队。

  刘秀建立东汉**时,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领益州,在成都自立为帝;隗嚣自称西川大将军,占据天水、武都、金城等地。

  刘秀为完成统一天下的理想,采取逐个击破的办法。他先笼络隗嚣,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为消灭公孙述做好准备。隗嚣因为实力不强,便向刘秀俯首称臣。后来,隗嚣协助刘秀,击退了公孙述的部队。刘秀因此对隗嚣就更加信任了。

  刘秀认为公孙述野心很大,估计他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就给隗嚣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出兵抵挡公孙述的进攻。信中写到:“我现在正集中兵力与东方的敌军交战,西边的兵力很薄弱,如有人率兵攻打长安,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来犯之敌好好地打一仗。如果真能如此,那就是上天厚待我了。”

  隗嚣觉得自己得到了刘秀的充分信任,心里充满了感激,于是就下定决心为刘秀效力。

  锲而不舍

  出自《荀子·劝学》。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荀子积极倡导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他曾在《劝学》篇中这样写道: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境界。所以不积累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