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亡羊补牢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6963
  W

  亡羊补牢

  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楚策四》。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一天,楚国大臣庄辛对楚襄王说:“大王您在宫中时,州侯和夏侯陪着您;出宫时,鄢陵君和寿陵君跟着你。您只管奢侈淫乐,不理朝政,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很危险的!”襄王听了很生气,狠狠地骂了庄辛一顿。

  庄辛继续说:“我不是在危言耸听,如果您继续宠信他们,楚国肯定要灭亡。我请求到赵国躲避一下,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才到赵国五个月,秦国果然侵犯楚国,并攻下了鄢、郢、巫、上蔡、陈等地,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楚襄王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庄辛的话,赶紧派人到赵国把庄辛找回来。庄辛回国后,楚襄王对他说:“我当初没有听先生的话,以致事情到了现在这种局面,该怎么办好呢?”庄辛回答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万死不辞

  出自《三国演义》。即使要死一万次也绝不推辞,形容愿意效力,有很大的决心。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入董卓之手。董卓控制天子,嗜杀成性,倒行逆施,搞得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朝中百官但凡有良知的,无不对董卓恨之入骨。

  司徒王允素怀忠义之心,对董卓更是无比痛恨,欲除之而后快。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又该怎么做呢?王允为此苦恼不已。

  一天晚上,王允到后花园散心,听到府中的歌伎貂蝉在园内叹息不止。王允不明就里,把貂蝉责问了一番。貂蝉对他说:“我看到您最近总是皱着眉头,知道一定有什么大事,可我只是一名歌伎,又不敢多问。今晚又看到您坐卧不安,所以才会叹息。如果有什么事需要我效劳的,我一定万死不辞。”

  王允见貂蝉生得如花似玉,不由地想出一条计策。他含泪对貂蝉说道:“现在局势十分危急,必须尽快除掉董卓老贼。他有一个义子叫吕布,十分厉害,天下难逢敌手,只有用他才能除掉董卓。我想出一条‘连环计’,先将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偷偷地献给董卓。你在他们之间挑拨离间,最后让吕布杀了董卓。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

  貂蝉同意了王允的计划,后来他们依计行事,成功除掉了董卓,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打算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面对曹操大军,东吴人心惶惶,多数人选择投降曹操以自保。东吴大都督周瑜力排众议,指出了曹军虽然兵多将广,但是他们长途远征,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终于说服孙权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周瑜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决定采用火攻的办法对付曹操,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天,周瑜突然发现曹操的军队位于长江的西北,而自己的军队在南岸。此时正值冬季,采用火攻的方式,根本烧不到曹操的战船,而只有刮东南风才能使用火攻之计。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上。诸葛亮听说周瑜病倒后,前去探望周瑜,询问他得病的缘由。周瑜言语支吾,不愿说出实情。诸葛亮料事如神,早已猜透了他的心事,就对他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后,非常吃惊,便向诸葛亮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预测到最近几天会刮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会呼风唤雨的法术,借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好吗?”周瑜高兴地说:“只要一夜东南大风,大事就成功了!”

  无出其右

  出自《汉书·高帝纪下》。指没有人能胜过他。

  刘邦领兵路过赵国,前去征讨异姓王陈稀的叛乱时,得到了赵王张敖的热情招待。张敖亲自端着盘子献食,态度非常恭敬。汉高祖不但不夸奖赵王,反而态度傲慢,大骂赵王招待不周。

  赵王手下贯高等几十人都非常气愤,他们觉得刘邦污辱了赵王,请求赵王起兵谋反。赵王念及刘邦当初的恩德,坚决不同意那样做。贯高等人知道赵王不会背叛朝廷,就私下里谋划刺杀刘邦。

  事情败露后,赵王和谋反的群臣都被抓起来送到长安。许多人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和赵王一起受罪。刘邦知道后,下令凡是赵国跟随赵王进京的人都会遭到重罚。孟舒、田叔等十多人丝毫没有畏惧,他们剃掉了自己头发,穿着赤褐色的囚衣,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追随赵王到了长安。

  刘邦经过调查后,知道了刺杀事件乃是贯高等人所为,与赵王没有关系,于是释放了赵王等人。赵王向刘邦报告了田叔等人忠心护主的行为,刘邦召见了他们,认为朝中大臣没有超过他们的,就把他们任命为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为虎作伥

  出自《太平广记》。比喻充当恶人的爪牙,帮助恶人做坏事。

  从前,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老虎。一天,老虎感到肚子饿了,就走出山洞寻找食物。一个人正好从不远处走来,老虎看到后猛扑过去,咬死了那个人,好好地美餐了一顿。吃完后,老虎仍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他再找一个人才行。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同意了老虎的要求,他给老虎当向导,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第二个人。那个鬼魂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解脱,居然帮助老虎做坏事。他先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脱掉那人的衣服,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伥鬼。后人因此用“为虎作伥”来形容那些帮助坏人做坏事的人。

  未雨绸缪

  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比喻事先准备好,防患于未然。绸缪,修补。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派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称为“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登基,由他的叔叔周公辅助治理国家。

  周公执政后,管叔等人非常不满,于是就编造谣言陷害周公。成王年幼无知,竟然信以为真,对周公怀疑起来。周公为了避嫌,就离开了京城,前往东都洛邑居住。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严密地监视,但他恢复殷商的野心一直也没有消失过。他看到周朝的顶梁柱周公离开了京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与管叔等人暗中勾结,打算起兵谋反。

  周公回到洛邑后,写了一首叫做《鸱鸮》的诗送给成王,以表示自己的清白。诗的大意是这样的:“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将我的儿子夺走,不要再把我的家园破坏。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我就忙着剥下桑根,抓紧时间把门窗修补好。”

  这首诗有讽谏之意,希望成王及时采取措施,以阻止叛乱的阴谋。成王看后,明白了周公的良苦用心,就派人杀了武庚、管叔和霍叔等人。此后,成王对周公深信不疑,周公则勤勤恳恳地为成王效力,周王朝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吴牛喘月

  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吴地天气多炎热,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能力。

  一天,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大臣满奋,让他坐在北面靠窗的位置。有一扇透明的琉璃屏风立在北窗口,专门为了挡风而放。满奋有个毛病,就是怕冷风吹。他看到屏风摇摇欲坠的样子,就条件反射般抖了起来,表情非常痛苦。

  晋武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问他:“你这是怎么了?”满奋指着窗外被风吹起来的树叶,颤抖着说到:“风从窗户吹进来了,太冷了!”晋武帝听后哈哈大笑说:“透明的琉璃屏风摆在窗口,就是为了挡风用的,而且,这屏风密实得很,风根本就吹不进来啊!”

  满奋被晋武帝说得有些尴尬,为缓解这种局面,他说道:“这就好像吴地的牛一样,一看到月亮就不自觉地喘起来了!这是我害怕风吹,疑心太重啊!”

  乌合之众

  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原意是像乌鸦一样仓促集合的群众,现在用它比喻无组织、无纪律。

  耿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他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耿弇年轻时便决定投靠明主,建立一番功业。他辞别家人,带领一支小部队出去闯荡,与王郎的部队不期而遇。王郎打着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的旗号,起兵平定天下。耿弇不知道该不该投靠他,就和部下们一起商议。孙仓和卫包都认为应该投靠他。

  耿弇很生气地说道:“这个刘子舆只不过是个盗贼罢了!我料他早晚被人所擒,难道我们要跟着他作俘虏吗?我只要领来渔阳、上谷兵马,在太原、代郡一带进兵,很快就能平定那里,回来再对付刘子舆这群乌合之众,就像摧毁朽烂的木头一样容易!你们不识好歹,将来不会有好下场的。”

  孙仓和卫包还是投靠了王郎。耿弇没有理会他们,继续寻找有德明主。后来他找到了明主刘秀,并得到刘秀的信任,成为刘秀的得力助手。

  危在旦夕

  出自《三国志·太史慈传》。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北海太守孔融敬重太史慈的为人,太史慈不在家时,经常派人到他家里,照顾他的老母亲。后来北海郡遭到管亥率众围攻,此时太史慈正好从外地回到家中。他母亲将孔融经常派人到家中照顾自己一事告诉给太史慈,并让太史慈知恩图报,在孔融危难之中前去帮助他。

  太史慈听从母亲的吩咐,只身一人来到北海,潜入城中与孔融相见。当时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北海城眼看就守不住了,孔融知道坚守城池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派人突围出去求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手下人顾虑城外敌人的重重包围,没人愿意冒险出去求援。勇敢无畏的太史慈此时站了出来,他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到平原见到刘备,将孔融被围攻一事告诉刘备,并对刘备说:“我以前不认识孔融,只是因为敬重他才会帮助他。现在他被围攻,危在旦夕。他向来知道你的仁义,所以派我突出重围来向你求救。”刘备于是派兵与太史慈一起赶到北海,救了北海之围。

  吴市**

  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人才被埋没。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性格刚强,从小就好文习武,勇敢而且很有谋略。后来因遭到楚国太子少傅费无忌的陷害,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所杀,被迫逃亡。

  伍子胥吃了很多苦才逃到楚国边境昭关,当他看到楚军防守严密,估计自己难以过关时,他的头发和胡须一夜之间全都急白了。后来他遇到一位叫东皋公的老人,在老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离楚国。他一路向东走,跑到了吴国境内。那时,他身上的钱都花光了。为了生存,他扮成要饭的,在大街上**,靠乞讨活命。

  后来伍子胥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当上了吴国的相国,为兴旺吴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望尘莫及

  出自《后汉书·赵咨传》。望着人马远去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追不上他们。比喻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相差很远,难以追上。

  东汉时期,敦煌郡太守赵咨推荐曹皓做了荥阳县令。后来曹皓听说赵咨到东海赴任路过荥阳,就打算在荥阳与赵咨叙叙旧,顺便答谢他的大恩。

  曹皓打听到赵咨路过荥阳的时间后,专门赶到荥阳的路口等他,可是连车都没下就匆匆走了。曹皓没有见到赵咨,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又想到十里外的长亭送他。可是等曹皓赶到那里,看到的只有赵咨乘坐的马车所扬起的滚滚尘土。

  曹皓心有不甘,丢下自己的印绶,一路追赶赵咨,最后竟追到了东海。

  望洋兴叹

  出自《庄子·秋水》。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庄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非常善于利用浅显易懂的寓言来说明深刻的哲理。“望洋兴叹”的故事就是借助寓言来说明做人不能狂妄自大的道理。

  秋天到了,雨下得没完没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都注满了水,浩浩荡荡地流向黄河。不久,黄河变得水流汩汩,浪花翻滚,天地一片苍茫,站在河边向对崖望去,什么都没法看到。黄河之神河伯非常高兴,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河,天下的美景也都尽归自己所有。他一路向东流去,来到了北海。

  他遥望四方,北海苍茫浩瀚,没有尽头。于是,河伯感到非常失望,抬起头来对北海之神说:“我一直自高自大,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要不是今天来到这里,看到你如此的浩瀚无边,我肯定还会这样无知下去,被别人耻笑啊!”

  闻一知十

  出自《论语·公冶长》。听到一点就知道许多。形容非常聪明,可以触类旁通。

  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口才很好,有经商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对政治很感兴趣,在鲁国、卫国政府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威胁,子贡先后去了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他挑起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小小的鲁国因此避过了一场灾难。

  子贡虽然很有才华,但和颜回比起来,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有才能呢?”子贡回答说:“我和颜回根本就没法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由此知道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孔子说:“我同意你的说法,你确实不如颜回啊!”

  闻鸡起舞

  出自《晋书·祖逖传》。形容奋发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祖逖是晋代著名将领。他小时候不爱读书,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发奋读书,立志报效祖国。经过不断地苦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但他没有自满,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

  后来,祖逖与小时候的好朋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们从小就认识,并且都有为国效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好,经常睡在一张床上,谈论天下大事。一天半夜,公鸡的叫声吵醒了祖逖,他踢醒了睡在一旁的刘琨,并对他说:“半夜里听见鸡叫不吉利,不如我们一起练剑吧!”刘琨同意了。于是他们二人下床舞剑。从那天开始,他们每天夜里听到鸡叫都起床舞剑,从没有间断过。

  祖逖通过不断读书增长知识,通过刻苦练剑提高武艺,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他的好朋友刘琨也成为朝廷命官,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在渑池大会上为赵王挽回了面子,赵王打算把蔺相如封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廉颇在前线奋勇杀敌,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利,居然取得比自己还要高的地位,心里很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教训蔺相如一番。

  一次,蔺相如乘车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廉颇。廉颇故意挡住了蔺相如的去路,蔺相如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绕道而行,避免了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蔺相如的门客听说此事后,都非常生气,认为蔺相如没有胆量,纷纷提出要离开。蔺相如对他们说道:“我连秦王都不害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赵国之所以能够和其他国家对抗,是因为武有廉颇将军,文有我蔺相如,我只不过是不想因个人恩怨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罢了!”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入廉颇耳中,廉颇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就脱去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原谅了他。由此,他们二人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团结一致为赵国效力。

  玩物丧志

  出自《尚书·旅獒》。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积极进取的志气。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许多小国纷纷派人向他纳贡称臣。有一个西方的使臣进贡给武王一条体积庞大、凶猛异常的獒,惹得武王欣喜不已。此后,武王天天陪着这只獒玩,亲自喂给它食物。

  太保召公觉得武王的行为有些不妥,于是就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召公在文中写道:“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他的意思是说,有德的君王是不会轻视怠慢手下大臣的,否则就会失去人心,没有人再为他效命了;轻视怠慢百姓,百姓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丧失远大的志向。

  武王读过之后,有感于商朝亡国之事,于是就不再做一些丧失志向的事情了。

  围魏救赵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喻在战争中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迫使敌人撤兵,变被动为主动。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庞涓领兵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赵王非常害怕,急忙派人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领兵直接奔赴邯郸,孙膑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们距离邯郸路途遥远,如果领兵前往,恐怕已经来不及了。魏国把主力军队派往邯郸,国内现在一定十分空虚。不如我们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大梁受到攻击,庞涓一定会离开赵国回来救援,那样邯郸就安全了。况且魏军全力返回,一定会疲惫不堪。我军埋伏在险要的地方,以逸待劳,一定可以打败魏军!”

  田忌按孙膑的计策行事,成功地解救了邯郸城,又大败魏军,杀了魏军主将庞涓。

  唯命是从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表示一切都听从命令,绝对服从。唯:唯独。

  公元前597年,强大的楚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郑国,只用了三个月时间,楚**队就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国的国君襄公脱去上衣,**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见到楚庄王后,郑襄公跪地求饶说:“大王劳师动众,亲自降临我们郑国这个贫困之地,这都是我这个卑鄙之人一手造成的。现在我知错了,无论大王让我做什么,我一定照办。不管是把我俘虏流到放到海边,还是灭了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给各诸侯国,我都听从您的安排。如果大王还顾及以前咱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把郑国灭掉,让郑国像您的其他属国一样,得到服侍您的机会,就是对郑国的最大恩惠了,也是我所向往的。现在我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您作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襄公十分可怜,于是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议和,并订立了互相帮助的盟约。楚庄王的大度让郑襄公惊喜不已,此后,郑襄公也不再敌视楚国了。

  威武不屈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为权势、武力的胁迫而屈服。

  有人问孟子,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的人算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呢?他们发怒,诸侯国就会害怕,他们平静,诸侯就太平无事。

  孟子回答说:“这根本不叫做大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地方,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