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595
  

  注释

  曰:叫做。

  运:运转,光阴循环,一年又一年。

  穷:尽头。

  四季分别叫做春、夏、秋、冬。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

  来,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心解

  四季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因此特别重视对气候和天文的观察。在我国文化里面发展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我国的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我国人民很早就注意到了气候的四种变化。到了周代,我国已经有了关于四季的明确划分,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季节与北斗七星运行的关系。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穷尽。季节的划分主

  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先民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特意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其中有一首是这样: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基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古人对这种认识的结晶,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道家明确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璞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人类行动的目的就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

  为一”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这似乎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寄居”吧。

  和道家相比,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富于现实性,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

  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

  《黄帝内经》(书影),成编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其医学理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因此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也就

  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而不自

  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禅宗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角度看,仍有些类似于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因此,禅宗有这样的语录“: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新阶段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同样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主张作为**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中医学从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出发,把顺应四时放在诸法之首。“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生理节律,因此,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人体的“小宇宙”要顺应自然这个“大宇宙”。《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具体来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原则需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于那些被名利所牵绊的人们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啻为一剂

  清心的良药,让人们重新获取身心的自由和解放。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