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499
  

  注释

  典:《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臣谋略的记载。训:《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贤臣训导君王的言行的记载。诰:《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王政令的记载。誓:《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主训诫士众誓词的记载。命:《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主命令的记载。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谟、训、诰、誓、命,写得很深奥。

  心解

  《尚书》

  这一节介绍的是《尚书》。“尚”是年代久远的意思,“书”就是历史文献。《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左传》等书籍都曾引用《尚书》中的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

  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尚书》是由孔子编撰而成,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一百多篇编成《尚书》,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尚书》编成后不久就遭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初存二十九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为秦博士伏生所传。根据朱自清先生的叙述,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到汉定天下的时候,他才回家,发现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书,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后来汉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向他学习。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

  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

  《尚书》(书影),“六经”之一,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章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贤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

  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自汉以来,

  《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

  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家、史学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作为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尚书》中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尚书》的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只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三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二十卷等。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