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作者:王应麟 | 字数:3115
  

  注释

  荀:荀况,战国后期思想家。扬: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文中子:隋代哲学家王通。老: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庄: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心解

  五子

  这一节主要介绍古代五位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三字经》之所以选择这五位思想家,是缘于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遵循的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

  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另外,还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因此,宋代学者孙明复在

  《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年)名况,时人尊其号为“卿”,故又称荀

  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

  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国春申君重用,为兰陵

  (今山东兰陵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综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在儒学中自成一派。之前已经说过,荀子在人性问题,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与礼治法治相结合。《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

  (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

  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四

  十岁后,始游京师。扬雄以文章词赋闻名于世,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

  称“汉赋四大家”。

  扬雄早年非常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于是转而研究哲学。他仿

  《论语》的体裁作《法言》,仿《易经》体裁作《太玄》。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

  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

  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

  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

  言的重要资料。文中子是指隋朝大儒王通,文中子是他的学生给他的称号。王通(公

  元584—617年),字仲淹,万荣县通化人,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学家。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十岁时,仿孔子

  《春秋》而作《元经》。十九岁上奏《太平十二策》,施展为国抱负。后读《诗》、

  《礼》、《乐》,修《元经》,赞《易》道。又讲艺于龙门,受业者千余人。著名学生有唐初名相功臣房玄龄、李靖、魏征等。他的孙子正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主要著作是《中说》。

  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

  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提倡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老子(约公元前570—前

  500年),姓李名耳,字聃(d佟n),

  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

  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

  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

  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也因其深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规律,同时又具有“**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公元前

  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

  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最能

  《庄子》(书影,清刊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代表道家思想,而阐扬、诠解《道德经》最清晰、最正确,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最彻底的则是庄子。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

  《南华经》),也是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主张“间世主义”,视天地万物之有若无、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蔽履,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这种间世思想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结晶。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都可以致用。对个人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等诸多方面,也有大用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