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707
  

  注释

  纣:商朝最后一位统治者纣王。成汤起兵灭掉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大约六百年之后,到了商纣王统

  治的时候,商朝灭亡了。

  心解

  商朝

  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

  前后经历了猿1位统治者,延续了将近六百年的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

  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传说,商人的祖先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开始兴起。关于契的出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夏国东方的强大部落。公元前

  1600年,成汤在贤臣伊尹的辅助下,一举灭夏,正式建立商朝。商汤立国

  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

  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

  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因此,商朝的实际统治范围要比夏朝大。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个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复位。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做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因此商人称太戊为“中宗”。商朝中期,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

  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于大约公元前1300年不顾

  当时权贵的反对,强行将都城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

  奢侈恶习,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殷朝。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各方国,大大地扩充了商朝的疆域。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

  崩溃的边缘。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资聪颖,不仅体格魁伟,而

  且能言善辩,但好酒色、喜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除此之外,商纣王

  非常残暴,制定了很多严刑峻法。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周边部族用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在现在看来,商纣王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使

  商朝疆域得以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

  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商王朝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人们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农业和畜牧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了人工养殖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商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除此之外,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

  占卜龟甲,上面的文字是我国已发

  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因此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还形成了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学科“甲骨学”。

  在商朝统治的同时代,古埃及王国的统治已进入鼎盛时期,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正在崛起,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帝国也在崛起。它们和商朝东西辉映,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