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令行禁止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5761
  L

  令行禁止

  出自《逸周书·文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执行法令非常严格。令:法令。行:执行。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贪恋美色,宠信小人,为满足一己之私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西伯侯姬昌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起大周王朝。正当周国平稳发展的时候,姬昌却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他临死前对儿子说:“我立志发展大周事业,如今事业未成,我死不瞑目。我死之后,你要做到下令去做的就马上动手,下令禁止的立刻停止。如果你能做到那样,大周的事业就开始了。”

  文王去世后,姬发继位为武王。他听从姬昌之言,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周国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发展起来。

  鹿死谁手

  出自《晋书·石勒传》。不知**落入谁的手中。常用来形容不知谁能取得最后胜利。

  石勒是羯族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王朝的建立者。他是世界历史上从奴隶做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石勒二十多岁时被卖到山东当奴隶,后来与汲桑一起造反,等到汲桑死后,他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并得到刘渊的赏识,被封为将军。石勒从此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终于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后来他建立了后赵,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有一次,外国使臣来到后赵朝贺,石勒设宴欢迎。在宴会上,石勒想到自己创下这么大的基业,连外国也承认,非常高兴,于是乘着酒兴向大臣徐光问道:“我的功劳比得了历史上哪个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听到徐光的话后,石勒笑笑说:“你说得太过分了,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行。我如果遇到汉高祖,一定要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如果遇到汉光武帝,我就要和他较量一番,看一下到底鹿死谁手了。”

  龙蛇混杂

  出自宋朝释道元的《景德传灯录》。比喻好人跟坏人混杂在一起。

  北宋时期,有个叫文喜的和尚,听说五台山佛法精深,就不辞劳苦,从南方千里迢迢地赶往五台山拜佛。

  来到五台山后,文喜在一座寺庙前遇到了一个牵牛的老翁。那个老翁邀请他到寺庙里面休息。文喜走进寺庙后,发现寺庙的装饰与众与同,隐约有一种祥云笼罩。

  坐下来后,他和老翁随便谈了起来。老翁得知他来自南方,便询问了一些佛法在南方传播的情况。文喜一一作答后,便开口问老翁说:“这里的住持怎么样啊?”

  老翁回答说:“这里僧人很多,有些道行高,有些道行低,就好像凡人和圣人混杂在一起,蛟龙和蛇混杂在一起。”

  文喜又问道:“道行高的有多少人呢?”

  老翁回答说:“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不懂他指的是多少人,却又不便追问。

  谈着谈着,不觉天黑了。文喜打算在这里留宿一晚,但被老翁给拒绝了。

  文喜趁童子送他出门的时候,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到底指的是多少。童子没有正面回答他,却反问道:“你认为是多少呢?”文喜觉得这座寺庙也很不一般,就问童子这座寺庙的名字。童子回答这座庙的名字叫做金刚窟般若寺。

  文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啊!那刚才的老翁一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前三三,后三三”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圣啊!

  文喜心中大喜,准备向寺庙磕头拜谢,却发现寺庙已经不见了。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为贪利而失去理智,分不清是非。

  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派大将白起领军攻打韩国。白起攻下野王后,准备对上党发动进攻。上党郡守冯亭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上党面临被攻破的危险。因为和白起有深仇大恨,冯亭就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寻求赵国的保护。

  冯亭派使者到赵国,向赵孝成王报告此事。赵孝成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就召集朝中大臣一起商议。平阳君赵豹不赞成接受上党,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迷昏了头,他提议应该接受上党。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并派他到上党接收土地,把冯亭封为华阳君。

  赵国占领上党惹得秦王气愤不已,秦王派大将白起领兵攻打赵国。经过三年的苦战,秦**队打败了赵**队,活埋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都城邯郸也差点儿被攻破。

  司马迁评论这件事时这样说道:利益可以让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就是被眼前的小利冲昏了头脑,造成了军队大败,都城险些被攻破的严重后果。

  老生常谈

  出自《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意。常用来比喻陈旧的、令人生厌的内容或谈话。

  三国时候,魏国的管辂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对天文很感兴趣。他十五岁时就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之术。

  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听说此事后,就派人找来管辂为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过他们两人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厌恶至极,本想不理睬他们,后来转念一想,这正是教训他们的好机会,于是就前去拜见他们。

  何晏一见到管辂就大声嚷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给我算一下,看看我今后能不能升官发财。另外,我最近梦见苍蝇飞到我的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呢?”

  管辂想了想说:“以前周公忠厚正直,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现在你也身居高位,可是感激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兆头。至于你做的那个梦,根据卜术推测,也是大凶之相!看来你要倒霉了。要想逢凶化吉,只有向周公学习,多发善心,多做善事。”

  邓飏听后,十分不屑地说道:“你的话都是些老生常谈,一点新意都没有!”何晏脸色很难看,一句话也不说。管辂见了,微微一笑说:“我说的话虽然是老生常谈,可也不能轻视啊!”

  不久后,何晏、邓飏二人因参与谋反被杀。管辂听到这个消息后,叹了一口气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都不听,有这样的下场也不足为怪啊!”

  两袖清风

  出自明朝都穆的《都公潭纂》。除了两袖清风而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清正廉洁。

  于谦是明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

  明朝正统年间,朝政大权掌握在宦官王振手中。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王振,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于谦担任巡抚之职,每次进京都两手空空,从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劝他说:“你虽然刚正不阿,不结交权贵,但你至少应该带点土特产什么的,送点人情啊!”于谦听他说完,扬起手臂笑了笑说:“我只带有两袖清风!”

  他还写过一首叫“入京”的诗表达对那些阿谀奉承官员的嘲讽。

  连篇累牍

  出自《隋书·李谔传》。文字十分累赘冗长。常用来形容篇幅多,句子冗长,文风不正。累:重叠、堆积。牍:用来写字的木片。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发现自从六朝以来,人们写文章只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严重忽视了文章的内容。为此,他写了一篇叫“请正文体书”的奏折上奏隋文帝,请求隋文帝下诏改变这种不切实际的文风。李谔在奏章中这样写道:“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的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又长又累赘,没有一点儿意思啊!”

  隋文帝读过奏折后,也颇有感慨:大臣们的奏折只注重华丽的辞藻,对实际问题一点也不重视。大家受这种文风影响,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不利于大隋江山的长治久安。隋文帝于是就听从了李谔的意见,下令让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厉兵秣马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磨好刀枪,喂好战马,为打仗做好准备。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兵:兵器。秣:喂。亦作“秣马厉兵”。

  春秋时期,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送信给秦穆公,称郑国现在对他没有防备,可以乘机偷袭郑国。秦穆公很高兴,就派孟明等人领兵讨伐郑国。大夫赛叔上书劝谏秦穆公,但秦穆公一心只想吞并郑国,根本听不进赛叔的劝告。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距离郑国不远的淆国。郑国商人弦高当时正在淆国做生意,他知道秦军准备攻打郑国后,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前来犒劳秦军。他的举动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没有进军。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杞子处查看,果然看到杞子的军队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郑穆公派人向杞子说:“很抱歉没能好好招待你们,孟明很快就来了,你们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逃向其他国家了,孟明也白跑一趟,只得退兵。

  梁上君子

  出自《后汉书·陈寔传》。指窃贼。

  陈寔是东汉时人,他为人正直,经常为别人解决纠纷,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有很多百姓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有一个小偷夜间进入陈寔的家中,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小偷,他没有大声喊叫,而是穿好衣服,把儿孙们叫到自己的房里,严肃地教导他们说:“人要不断地勉励自己才行,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有些人原来并不坏,只是他长期做坏事,就慢慢地变坏了。蹲在梁上的那位君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小偷听到陈寔的话后非常惭愧,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寔磕头请罪。陈寔对他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个坏人啊!应该尽快改掉自己的毛病,做一个好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你才这样做的吧?”说完,吩咐家人拿出两匹绢送给小偷。此后,全县再也没有小偷了。

  狼子野心

  出自《左传·宣公四年》。原意为狼崽虽小,其凶残本性却始终难改。后用以比喻坏人用心狠毒。亦作“野心狼子”。

  子良是楚国的司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作越椒。办满月酒宴那天,朝中很多大臣都到司马府祝贺,这其中也包括楚国的令尹子文。子文是子良的哥哥,在楚国有很高的声望,当他看到侄子越椒时,脸上布满了惊慌之情,他对子良说:“越椒这个孩子啼哭的声音像狼嚎一样,长大以后必定对我们家不利。谚话说:‘狼崽虽小,但是凶恶的本性却不会改变。’越椒是条狼啊,你尽快杀了他吧!否则全族都会被他所害。”

  子良听后很是震惊,越椒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自己怎么下得了手杀他呢?尽管子文一再劝说,但子良难舍父子深情,没有将越椒杀死。子文见无法说服子良,也就只得作罢。

  此后,子文一直为自己的宗族命运担忧。他在临死前告诫众人,一定不要让越椒参政,否则他们都会有杀身之祸。

  子文的临终遗言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越椒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上了楚国的大司马。子文的儿子斗般也当上了令尹,他们兄弟二人共同辅佐楚王。

  后来,越椒通过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了楚王的信任。越椒为了夺得楚国令尹的位置,不顾兄弟之情,向楚王进谗言陷害斗般。楚王死后,越椒趁机起兵造反。他掌握了朝廷大权后,把斗般和子文的宗亲全都杀死了。

  流言飞语

  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社会上流传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话。飞:同“蜚”,凭空而来的。

  西汉时期,汉景帝论功行赏,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封为魏其侯,把王皇后的同母兄弟田蚡封为郎官。景帝死后,汉武帝即位。王皇后成了太后,她三番五次地向汉武帝说情,希望汉武帝封给田蚡爵位。汉武帝最初没有答应,后来因为实在拗不过母亲,只得勉强同意把田蚡封为武安侯。几年后,田蚡又被封为宰相。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转向得势的田蚡,窦婴自然受到了冷落。将军灌夫性格耿直,依然与窦婴保持着亲密的交往。

  田蚡娶亲时,朝中大臣们都去给他道贺。田蚡给大臣们敬酒时,大臣们纷纷谦让,表示承受不起。窦婴敬酒时,大部分官员都非常傲慢,只有少数几个人起身相迎。灌夫当时也在场,他为窦婴鸣不平,大骂那些官员。田蚡见灌夫在自己的婚宴上如此放肆,就气急败坏地把灌夫抓起来押入大牢。窦婴为救灌夫,跑到汉武帝面前为灌夫求情。汉武帝本打算饶了灌夫,无奈王太后帮助田蚡说话,汉武帝也无计可施,把灌夫判为灭族之罪。

  灌夫因为自己打抱不平而被判入狱,窦婴心里十分难受,就打算了断自己的性命。后来有人告诉他,灌夫或许能够不死。窦婴听到这个消息又重新燃起生存下去的**,但是此时,有许多毫无根据、诬陷他的话传入汉武帝耳中。汉武帝信以为真,一怒之下杀了窦婴。

  柳暗花明

  出自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比喻眼看事态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忽然又绝路逢生,出现转机。暗:翠绿的颜色。明:亮丽的色彩。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不仅才华出众,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而且胸怀爱国豪情,一心报效祖国。

  陆游因为得罪权贵被贬职为民。为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他回到了江阴老家。四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陆游一个人到西山游玩。他家距西山有二十多里路程,到那里需要翻过好几座小山头。陆游拄着拐杖顺着小河边的山坡慢慢走,翻过了一个个山头,绕过了一道道河流,最后走到一个地方,前面好像已经没有路了。正当他准备返回时,忽然拐了一个弯,发现前面的山谷中有一个小山村,那里鲜花灿烂、绿柳成荫,好像人间仙境一般。

  陆游很高兴,回到家后就写了一首叫《游山西村》的诗,他在诗中写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戮力同心

  出自《墨子·尚贤中》。众人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戮力:合力,并力。

  夏桀荒淫无道,残忍无情,嗜杀成性,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夏朝东面有一个叫商的诸侯国,国君商汤非常贤明,他大胆启用奴隶伊尹为相,积极发展生产,提升国家实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商国的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夏朝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商汤整顿军队,准备向夏朝发动进攻。在大军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商汤发布了一道文告:“夏朝君主桀坏事做尽,天理难容。现在,上天把贤士伊尹赐给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消灭夏朝,解救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

  后来,商汤率领大军打败夏桀的军队,取得了天下,把夏桀流放到远方去了。

  滥竽充数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货充好货。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他手下有三百名善于吹芋的乐师,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很高兴,不加考察就收下了他,并把他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每次演奏时,南郭先生总是和那三百人一起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十分得意。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时,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很动情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模一样。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过了很久。

  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只爱听独奏。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他们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