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432
注释
哀:悲哀。惧:恐惧、害怕。恶:憎恶。欲:**。具:具有、具备。
人有七种情感:高兴、愤怒、悲哀、恐惧、喜好、讨厌、**。
心解
七情
“七情”的说法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中也有“七情”的说法,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七情”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稍有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感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从而引发各
种病症。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活在世上,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彼作家者,感乎外物,动之于心,春草生而心悦,夏鸟鸣而情怡。飒然风至,草木变衰,悲从中来。若夫隆冬时节,天降大雪,素裹千山,观之兴起,于是文人饮酒于秀阁之中,唱和于玉树之下。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也。至于世道兴微,波及文客,则更不待言。是以屈原之作《离骚》,魏武之作《嵩里行》,杜甫之作‘三吏三别’,皆时事使然也。目之所视,身之所遇,有所感而发之笔端,遂成佳作。”正是因为这一点,古时的经典创作才能跨越时间的障碍,依然在现代人心中引起激烈的共鸣。然而当理智和情感出现冲突时,人们往往无所适从。儒家肯定人们会有正常的感情的同时主张用理智来约束情感,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说的“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颜回去世,孔子虽然非常难过,但坚决不让其他弟子厚葬颜回。因颜回生前无官职,按礼仪不能用车下葬。孔子严格按礼来办事,甚至说即使是自己儿子也应如此。
儒家经典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情感与理智的陶冶和调适作用。儒家一方面肯定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情感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反对在作品中过分宣泄情感,要求文人的创作应当“发乎情,止乎礼
义”,就是要表现合乎伦理道德
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在因新旧党争接连被贬之后曾作一首《踏莎行》来抒发自己内心无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
文学家、婉约派词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他的词大多描写男女**和抒发仕途失意的
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历来词誉甚高,只是缘情婉转,语多凄黯
限的无奈和悲苦。原文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去?”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因此,王国维先生就非常赞赏“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对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去?”两句则不太喜欢,因其过于“凄厉”而失去了“中和”之美。
用理智来约束情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修养达到平和的状态。平和的人,厚德载物,拥有容人雅量,处事方圆得体,对人宽严得宜。平和的人,冷静待人,理智接事,身处闲处,心在静中。平和的人,表面平淡,实则内聚,心中有磐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