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曾祖,父而身,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718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曾:第一个“曾”指曾祖,祖父母的父母;第二个“曾”指曾孙,孙辈的子女。祖:祖父母。

  身:自身。玄:玄孙,孙辈的孙辈。九族:高祖、曾祖、祖辈、父辈、自身、子辈、孙辈、曾孙、玄孙。伦:次序、辈分。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心解

  九族

  古人都是以“九”为大数,所以有“九九归一”、“九九归原”的说法。“九”有时也用来表示极限,如天分九层,最高的为“九层天”,还有成语“九

  霄云外”等。另外“,九”这个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据说“九”这个字是从龙形(或蛇形)的图腾演化而来,所以这个字就跟龙一样具有神圣的色彩,因此古人以“九”来比喻君王。当然君王更愿意跟此相联系。“九”代表着最高的权力,享受最高的荣耀。古代常用此来形容帝王的地位,如“九五之尊”,连官员拜见都要实行“三拜九叩”。在古时还有一个和“九”有关的词—九族。在史书和电视剧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株连九族”这个很残忍的刑罚。

  家庭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社会经济组织。在我国古代,家庭组织是整个社会组织的基础。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人际关系都和家庭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家族,古时有“三族”“七族”“九族”的说法。“三族”指的是包括自身在内的父辈和子辈,庄子等其他学者则认为“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七族”是指曾祖辈至曾孙辈。明朝有一郑姓大家族七世同居,有一千多人(另有一说为八百多人)。家族的领导叫郑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臣子。明太祖看他能够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很是佩服他,就封给他一个“江南第一家”的称号,之后还出了一个题目考验他。朱元璋命令两个侍卫送了两个

  很大的水梨去给郑廉。看他如何把这两个水梨公平地分配给他的一千多位族人。郑廉拿了两个大水梨后,把水梨打碎,水梨汁溶进水里,每一个人舀一口,

  每一个人都公平地尝

  到了梨。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氏义门,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饮誉中外的承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古文说的代表人物是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三字经》就采用的是这种说法。今文说的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在古代“,九族”的亲属关系是和当时社会的礼法制度密切联系的。如果有一位亲属去世了,与之相关的亲属都要根据自己与这人的亲疏关系穿相应的孝服,守相应的孝期。在古代这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同样,如果有一位亲属犯罪,尤其是罪名严重,与之相关的“九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于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吴子胥为报家仇联合吴国讨伐楚国就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在秦始皇时期开始出现“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来这种刑罚愈演愈烈,由“三族”“五族”发展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在“九族”之外又加入了师生一族。当时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

  变成了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