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作者:王应麟 | 字数:2292
  

  注释

  论语:书名,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经典作品。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美称。善言:具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论语》共计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书。

  心解

  《论语》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的。它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

  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

  “万世师表”。孔子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却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

  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三十五岁时,因鲁国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

  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乱而奔齐,受到齐景公的赞赏,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未被重用。不久后返回鲁国,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孔子五十一岁时,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孔子五十四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

  (鲁国的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后季桓氏迷恋歌舞不理

  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弃官

  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一年他五十九岁。六十八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他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之后,他不再求仕,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开展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二人。孔子七十三岁时患病,不愈而卒。

  《论语》书名的来历就要追溯到我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大体分为“著作”“编述”“钞(抄)纂”三大类。由钞(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就是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语”者,语录也,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论语》共计二十篇,一万两千多字,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

  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

  《古文论语》便逐渐流失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现代人对《论语》的注解则以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最好。这本书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礼和仁。“仁”,仁德。《论语》的“仁”,不是通俗意义上仁爱那样简单的意思,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同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后人称为“德治”或“礼治”。

  《论语》中还有大量的篇幅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和学习主张。孔子主张

  《孔子讲学图》,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相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七十二人

  “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教育的基本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于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其一,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的关键在于爱学、乐学,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外,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学习的方法。孔子主张要“温故而知新”,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并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其三,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其四,学习的目的。孔子明确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论语》的教育思想对很多文化名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就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了一种“国学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论语》就是大家学习的“热门”。我们现在学习《论语》不仅是呆板地背诵,因为其中并没有详细的准则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多是一些具有启发式的话语。在记忆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碰到一件事,就会突然触发了这一句话,从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和灵感,也就获得了解决事情的方法。对于个人来说,这也就是《论语》的价值所在。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