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604
注释
大学:书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抽出来与《论语》等合称为“四书”。
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修:修身,自身的修养。齐:齐家,整顿家族。平:平天下,安定天下。治:治理国家。
曾子作了《大学》一书,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心解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相传著有《大学》、《孝经》等
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而且将它列为“四书”之首。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
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
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一说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也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
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和建树。他著述有《大学》、《孝经》(有人认为《孝经》是孔子的作品)等儒家经典,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并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当代的曾姓后裔均把曾子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于“大学”的含义,现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广博的意思;一说它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即君子达到从政之学。现多采用第一种说法,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全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明德、得大道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理想,并提出了三条纲领和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大学》的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在很多高校的校训就出自
于这句话。例如河南大学的校训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八个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之前已经谈过。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讲的平天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链条的最终环节,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身、治国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士们的至高人生理念,对我国民族性格和追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标志,和道家、佛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几千年来人们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关于儒释道三家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不仅是一门学问,其精华部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理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