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门可罗雀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382
  M

  门可罗雀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论》。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失势时,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郑庄和汲黯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臣。

  郑庄在景帝时期曾经担任太子舍人,在武帝时担任大农令。他善于举荐人才,每当发现有才之人,很快就会推荐给汉武帝。后来,由于一个手下犯罪,他遭到牵连,被免去了职务。

  汲黯在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在武帝时,先后担任过东海太守、主爵都尉等职务。他以公正无私而著称。汉武帝初年,匈奴经常侵扰边关,汉武帝打算派兵攻打匈奴。当时汉朝的国力较弱,和匈奴打仗很难获胜。朝中很多大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没人敢劝谏武帝。汲黯在此时挺身而出,冒死劝谏武帝,武帝从此便对他冷落起来。

  郑庄和汲黯曾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去他们家中拜访的人很多,朝廷内外都以结交他们为荣。但他们失势之后,一个去拜访的人也没有了,门口都冷清得可以设网捕鸟了!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能力。

  西楚霸王项羽小的时候,对读书不感兴趣,后来改学剑,也不用功,惹得他的叔父非常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能记记名姓,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都没有什么用,我要学能打败万人的本领。”

  后来项羽投身行伍,当上了将军,声名大振。他带兵攻进咸阳,杀了秦二世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抢了秦朝许多宝贝财物就准备回去。有人劝他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见宫殿都被烧毁了,又想赶快还乡,说:“我领兵打仗就是为了要获得富贵,如今富贵了却不回家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给谁看呢?”劝说的人听到,觉得项羽不配做英雄,心里对他十分鄙视,背后对人说:“听说楚国人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名实不符,果然是这样啊!”后来项羽由于骄傲自大,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马革裹尸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作战非常英勇,不怕牺牲。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伏波将军。

  有一次,马援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很多人赶来祝贺他。有人对马援的功劳大加赞赏,讲了很多恭维的话。马援听后,皱着眉头说:“我希望别人说些对我有益的话,为什么总有人不停地夸奖我呢?现在北方经常遭受外族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出兵平定北方边患之乱。大丈夫就应该战死在边疆战场上,不用棺材收尸,死后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考虑到马援年纪大了,没有打算让他出征。马援满腔报国之情,在国家危难时刻却得不到任用,他怎么能不着急?马援找到光武帝,说他还能够出征打仗。光武帝被他的报国之心打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在征战过程中,马援不幸病逝,应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目不识丁

  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形容没有文化,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唐穆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性情暴躁,狂妄自大,生活腐化,经常无故打骂手下的士兵。有一次,张弘靖对手下的士兵说:“现在国家太平无事,你们就算能拉开两石的弓,也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士兵们听出这是在挖苦他们,都气愤不已,暗暗地咬牙咒骂。

  后来,张弘靖大胆地贪污了朝廷下发的赏钱,士兵们知道后,对他更加不满。此时,张弘靖的一个亲信因殴打一名军官引起了一场骚动,可是张弘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参与闹事的人全都抓了起来,并扬言要严惩不贷。

  士兵们心中的怒火终于燃烧起来了,他们发动了兵变,打死了张弘靖的亲信,把张弘靖抓进监狱。兵变被平息下来后,朝廷怪张弘靖处事不当,把他调到别的地方任职去了。

  目不见睫

  出自《韩非子·喻老》。本意是说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常用来比喻缺乏自知之明。

  春秋时期,楚庄王自作聪明,认为楚国的实力很强大,就打算派兵攻打越国。

  杜子听说这个消息后,急忙进宫求见楚庄王。杜子问楚庄王说:“我听说大王打算派兵攻打越国,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呢?”

  楚庄王坚定地回答说:“我见到越国政治混乱,军队无能,所以打算攻打越国,以扬我楚国国威!”

  杜子说道;“大王,尽管我见识不多,但我为这件事深表担忧。一个人的智慧好像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请您好好想想,强盗庄矫在国内做了很多坏事,但官吏们却不能把他绳之以法,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楚国与秦、晋两国交战,曾损失了几百里土地,这难道不是军队无能吗?楚国政治混乱、军队无能的情况比越国好不了多少,却总想着要攻打越国,这就像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一样,看不清自己的弱点。”

  楚庄王听后,觉得杜子的话十分在理,于是便取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

  买椟还珠

  出自《韩非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又讽刺了不识事物本质,弃主求次。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卖珠宝。为了能够卖出更多的珠宝,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一种香木做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点缀。做好盒子后,他把珠宝放进盒子里,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

  有一个郑国人在集市上看见了那个盒子,觉得盒子特别精致漂亮,他觉得价钱还算合理,于是就买了一个。从卖珠宝的人手中接过盒子后,那个人打开盒子,把里面的珠宝拿出来,还给了卖珠宝的人。

  名落孙山

  出自宋朝范公偁的《过庭录》。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宋朝才子孙山,为人幽默,很善于讲笑话,有“滑稽才子”的美誉。朝廷组织招考举人的考试,孙山和一个熟人的儿子一起进京参加。考试结束后,朝廷张榜公布成绩,孙山前去查看,从头看到尾才发现自己的名字,原来他的名字被排在倒数第一位。尽管是最后一名,但也是榜上有名,和他同去的那位熟人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孙山没有和熟人的儿子一起返乡,而是自己先回到家中。那位熟人得知孙山回家,急不可耐地跑到孙山家里询问自己儿子的成绩。孙山很为难,不知该如何回答,直说肯定会伤他的心,隐瞒也不是办法,情急之下,他随口念出两句诗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排在举人榜的最后一名,您儿子的名字还排在我的后面)。”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称为“名落孙山”。

  明哲保身

  出自《诗经·大雅·蒸民》。原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在多指因害怕连累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

  尹吉甫和仲山甫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两位大臣,为西周王朝立过很多大功。仲山甫因胆识过人、敢于直谏而著称。

  周宣王在立鲁国太子的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当时,鲁国的鲁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姬括,小儿子叫姬戏。周宣王本该立姬括为太子,但他却轻率地把姬戏立为太子。仲山甫知道周宣王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于是便极力劝阻。可是,周宣王一意孤行,根本没有理会仲山甫的劝谏。后来,鲁武公死了,姬戏即位为鲁载公,鲁国人果然不承认他的统治地位,不久后便气愤地杀了他。

  仲山甫奉周宣王的旨意,到齐地去筑城,以防卫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攻。尹吉甫特地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歌颂周宣王选用贤才,兴旺周朝的做法。

  这首诗一共有八章,其中第四章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指目光敏锐,连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都看得非常清楚,意思是说只注意小处,看不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洞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一天,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告诉我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建立霸王之道的吗?”

  孟子回答说:“我们向来不讲霸王之道。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有些不明白,疑惑地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您看到屠夫杀牛时,因为看到牛因害怕而浑身发抖,所以就找一只羊来代替。这种善心就是统一天下的资本。尽管百姓不一定能够明白您的仁爱之心,会说您是个吝啬之人,但您又何必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呢?有人说‘我能举起三千斤的重物,却没有力气拿起一根羽毛;我能看清秋天鸟兽新长出来的绒毛,却看不清眼前的一车柴草’。您对这种说法相信吗?”

  齐宣王笑了笑说:“我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这种善心推广开来,不但让它对**有益,而且让它对百姓有益呢?其实,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花力气,看不见一车柴草,是因为根本没有用眼睛去看。百姓生活不能安定,是因为您不愿意向他们施以恩惠。所以说,您是不愿意以德治国,而并非不能那样做。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啊!”

  明珠暗投

  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把闪闪发光的珍珠,在黑暗中投放在路上,使人看了很惊奇。比喻稀有的贵重物品落到了不识货的人手里,得不到赏识或珍爱;也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找不到发挥才能的机会,或者误入歧途。

  汉朝时期,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见景帝一直没有册封太子,于是便动了图谋不轨之心。打算篡位夺权。为此,他经常和亲信羊胜、公孙诡一起密谋。

  邹阳是梁孝王的门客,有很高的名声。他知道梁孝王与羊胜等人密谋篡位之事后,多次对梁孝王进行劝谏。羊胜和公孙诡觉得邹阳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因此便对邹阳恨之入骨。他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陷害邹阳,邹阳因此被梁孝王关进了监狱。

  邹阳知道自己是无辜的,只是被人陷害才被关进监狱,于是就写信给梁孝王,向梁孝王说明实情。

  他在信中写道:“如果夜里人们在大路上看到夜明珠,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但却不敢去拿。这是因为没人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没有亲近的人帮你说话,即使你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也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可能惹出祸来。

  梁孝王本来就很信任邹阳,读过信后,觉得他说的很对,于是便放了他。

  摩肩接踵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肩擦着肩,脚跟碰着脚跟。常用来形容人非常多,特别拥挤。摩:擦。踵:脚后跟。有时也作“踵接肩摩”、“肩摩踵接”或“肩比踵接”。

  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晏子的身材不高,有意想羞辱一下他,便派人在城门边上挖了一个狗洞。晏子到来时,发现楚国都城大门紧闭,只有城门边上的狗洞可以进城。他知道这是楚王故意羞辱他,于是说道:“齐国派我到楚国出使,没想到我走错了地方,竟然来到狗国了!”楚王听后,只得命令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的阴谋不但没有得逞,还反被人家羞辱一番,所以楚王觉得很没面子,总想找机会报仇。在楚国的王宫中,楚王看着个子矮小的晏子,问道:“你们楚国没有人才了吗,怎么会派你这个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的人到楚国来呢?”

  晏子反唇相讥道:“在我们齐国都城临淄的街道上,人们把衣袖张开就能遮住太阳,一挥汗就像天上下雨一样,街上的行人肩擦着肩,脚跟碰着脚跟。可以说,我们齐国到处都是人才。可是大王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条规定,那就是有本领的臣子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臣子只能去无能之君的国家。我相貌平平,而且又没有什么才能,所以只能到楚国来了。”楚王本想捉弄晏子,结果却被晏子戏弄了一番。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