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人人自危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864
R
人人自危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处环境非常危险,缺乏安全感。
秦始皇晚年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小儿子胡亥陪着他前往会稽巡游。由于一路颠簸,他们刚到沙丘,秦始皇就病倒了。秦始皇觉得自己活不成了,于是他自己口述,由赵高代笔,给公子扶苏写了一份诏书。
秦始皇死后,赵高控制了诏书和印玺,他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势,就说服了胡亥、李斯等人,伪造了一封诏书,把胡亥立为太子。回到咸阳后,赵高担心扶苏起兵反抗,就又写了一封诏书让扶苏自尽。扶苏不清楚真相,以为那是秦始皇的意思,于是就自杀了。
扶苏死后,胡亥登基为帝,称为秦二世。赵高被封为郎中令,控制了朝政。秦二世为巩固统治,杀了很多人,连为朝廷立过很多功劳的大将蒙恬、蒙毅也惨遭毒手。那些没有被杀死的人,个个觉得身处危险的境地。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终于惹得天怒人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全国各地都纷纷响应,最后秦朝被推翻了,秦二世也被杀死了。
人面桃花
出自唐朝盂棨编撰的《本事诗·情感》。因为爱慕难以见面的女子而产生惆怅的心情。现在也用来形容景物依然,但人事方面已产生变化。
唐朝时,相貌英俊、文采出众的书生崔护进京赶考不幸落第,心情郁闷至极。清明节这天,风和日丽,崔护便独自到城南郊外踏青,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崔护在树林中发现一座住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崔护觉得口渴,就前去敲门,希望能讨一碗水解渴。门开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出现在崔护眼前。崔护心中顿时生出一片爱慕之情,连说话都有些不自然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故地重游,发现那里桃花开得依旧灿烂,而那个姑娘却不见了踪影。他久久地伫立在门口,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便在门扉上题诗一首作为纪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人们便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表示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
入木三分
出自《书断·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卓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他。
王羲之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刻苦练习有点很大的关系。他为了把字练好,心里时刻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在衣服上划来划去,时间久了,他身上穿的衣服都被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字就在池塘里洗笔,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有一次,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道:“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如火如荼
出自《国语·吴语》。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日渐强大起来,吴王夫差一直梦想着称霸中原,统一天下。公元前482年,他邀请天下诸侯到卫国的黄池会盟,以达到他成为天下盟主的目的。
为了让天下诸侯知道他的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吴国三万士兵分为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组成一个方阵。他以熊虎为旗号,手持大斧,指挥中军前进。左军一万人,全部穿着红色铠甲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远远望去好似一片乌云;中军将士全部穿上白色铠甲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着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盛开的白花。
第二天,夫差率领三路大军来到黄池,将阵势摆开。各路诸侯原以为吴国十分贫弱,当看到吴军竟然摆出如此盛大的阵势时,都十分害怕,便把吴王夫差尊为天下的盟主。
如释重负
出自《毂梁传·昭公二十九年》。好像放下了重担。常用来比喻人在解除负担后的愉快心情。释:放下。负:负担、担子。
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即位成为鲁国的国君。但鲁国的**却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中,鲁昭公只不过是一个任人**的木偶。鲁昭公不满自己的处境,打算联合三卿的反对者消灭三卿,夺回**。
季孙宿死后,由季孙意如继续执政。昭公得知大夫郈孙、藏孙与季孙意如不和,打算消灭季孙氏的事情后非常高兴,秘密派人联络他们二人。后来,三卿之一的叔孙豹打算到外地办事,昭公就派郈孙、藏孙带领军队把季孙氏的府第围了起来,并处死了季孙意如。叔孙豹的家臣知道昭公采取行动对付三卿,为叔孙氏的长远利益着想,就派人前去援救季孙氏。孟孙氏也派兵去救季孙氏。昭公的军队大败,郈孙被孟孙氏抓住杀掉了。
忍辱负重
出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能够忍受屈辱,担负重大的任务。
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不顾众人的反对,亲自领兵攻打东吴。
战争开始阶段,蜀军作战英勇,获得了几场大胜。面对强大的蜀**队和高昂的志气,吴主孙权毅然决然地任用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大军。
陆逊年纪识浅,又没有统率大军的经验,东吴的将领们大多数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命令就更没有人服从了。陆逊知道自己的处境,更担心东吴的安危,为了能够使众将听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陆逊抽出宝剑对众将说:“刘备亲自统领大军攻打吴国,实在是我们的劲敌啊!希望各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和我同心协力对抗刘备。现在东吴军队由我指挥,尽管我年轻识浅,但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主公之所以让我担任大都督之职,就因为看中我能够忍受屈辱,将重担挑起。从此以后,希望你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敢违反军令,我一定不会手下留情的!”
此后,众将听从陆逊的指挥,与刘备对峙了很久。最后,陆逊领导吴军大败蜀军,刘备大败而逃。
昭公知道自己性命难保,只得和藏孙一起逃向齐国。由于昭公早就失去了民心,所以老百姓不但不担心国君出逃,反而觉得自己身上的负担减轻了。
孺子可教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张良行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藏了起来。一天,张良在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那个老人看到张良过来,故意把一只鞋扔到桥下,然后让张良帮忙捡上来。张良有些不高兴,但顾及到老人家年事已高,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把鞋送到老人手里,老人不但没有表示感谢,反而让张良给他穿上鞋。张良更加生气了,但又觉得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给他穿上又何妨呢?于是,他帮助老人把鞋穿上了。老人站起身后转身离开了,一句话都没有说。
张良看着老人的背影,认为他绝非凡人。果然,那老人不久后就返回来了,告诉张良,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找他。张良赶忙答应了。
第五天早上,张良如约赶到桥上。没想到那个老人早已经到了。老人生气地对张良说:“跟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五天后你早些来见我吧!”
没想到五天后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再次让他五天后到桥上找他。五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次张良起了个大早,在老人之前到了桥上。当看到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路时,他赶忙上前搀扶。老人很高兴,把他夸了一顿,之后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对他说道:“你把这本书读通了,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张良如获至宝,回去后日夜攻读这本书。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为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