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小巫见大巫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657
X
小巫见大巫
出自《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小巫遇见了大巫。常用来比喻二者一比较,能力高下就相差很远。巫:旧时以祈神为职业来骗取钱财的人。
三国时期,陈琳与张纮是同乡好友。他们都很有才华,尽管一个在魏国做官,另一个在吴国做官,但他们彼此敬重,经常互通书信探讨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张纮写了一篇赋,派人送给陈琳指教。陈琳看到后赞叹不已,并在一次宴会上拿给宾客们观赏,十分自豪地说道:“这篇赋写得多么清新脱俗啊!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好朋友张纮写的啊!”
不久后,张纮看到了陈琳的两篇文章,不禁击掌叫好。他马上给陈琳写了一封信,极力称赞文章风格清新自然,并虚心地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看到这封信后感慨良多,在给张纮的回信中写道:“我们北方消息闭塞,我与文人雅士畅谈文学的机会很少,所以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比较少,所以我才容易冒尖儿,并因此出了名。其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比起来,我就如同小巫遇见大巫,没有什么法术可以施展了。”
先发制人
出自《汉书·项籍传》。先行动就可以处于主动地位,控制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发:发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残暴的统治,搞得天下大乱,百姓纷纷揭竿起义。
公元209年,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为躲避仇人的报复,逃到吴中避难。殷通是会稽郡的郡守,他一向仰慕项梁的为人,得知项梁来到会稽,就派人找到项梁,请他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
项梁见到殷通后说道:“秦朝暴政使得天下民不聊生,现今江西地区都已经造反了,这是秦朝灭亡的前兆!先行动的可以制服别人,后行动就会被别人所制啊!”
殷通觉得项梁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说道:“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一定能够做成大事。我打算带兵起义,请您和桓楚带领军队,不过,不知道桓楚目前在哪里?”
项梁心中早就有起义的打算,但和殷通这种无能之人合作,他是万万不干的。他告诉殷通,他的侄子项羽知道桓楚的下落,于是就出门把项羽叫进来。在和项羽目光接触的一刹那,项梁作了一个眼色,暗示项羽除掉殷通。项羽心领神会,进入屋中趁殷通不备,就将殷通杀死。之后,项羽拿着殷通的人头和郡守的大印,走到街上喊了起来。
百姓们对秦朝的官吏厌恶至极,看到项羽杀了殷通,无不欢呼雀跃。项梁和项羽抓住时机,宣布起义,百姓们都热情地拥护他们。
下笔成章
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人的思维敏捷,写文章快。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他自幼聪明伶俐,诗、辞、歌、赋无所不读,小小年纪就已经可以背诵数百名篇,在写文章方面也很有才能。
曹植出众的才华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一天,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后问曹植,那些出色的文章是否是曹植自己所作。曹植见父亲怀疑自己,心里感到有些委曲,于是回答说:“那些文章真是我写的,我有出口成文、下笔成章的本领,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曹操听后禁不住大笑起来,笑过之后用亲切的话语把曹植安慰了一番。
不久后,铜雀台顺利竣工,曹操很高兴,就带上几个儿子一起去那里看看,并让儿子们每人写一篇赋。曹植拿起笔来,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在场的人读过之后,都夸奖曹植的文章写得好。
心怀叵测
出自《三国演义》。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东汉末年,曹操为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准备发兵攻打东吴。但他担心凉州太守马腾趁大军南征之机,偷袭他的老巢许昌城。于是,他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谋士荀攸献策说,可以把马腾用**厚禄引诱至许昌城,然后将他消灭。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去凉州召马腾到许昌城来。
凉州太守马腾收到消息后,不知道该不该去,所以就召集手下的将领们一起商议。儿子马超觉得曹操不会耍什么阴谋诡计,所以就主张前去。但侄子马岱不同意马超的意见,他说:“曹操一向阴险狡诈,心怀叵测,您如果去了,恐怕会有杀身之祸。”
马腾最后还是去了许昌,结果被曹操所害。
心旷神怡
出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旷:开朗。怡:愉快。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在担任岳州知州的第二年,派人重新修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帮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范仲淹因此写成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段文字是说,登上岳阳楼,一片美景映入眼帘,让人感到精神愉悦,心情豁达,甚至连荣辱得失都会忘记得一干二净。
兴高采烈
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原意是文章志趣高尚,文笔犀利。现在常用来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也用来形容欢乐气氛。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等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评价时写道:“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笑里藏刀
出自《新唐书·李义府传》。常用来比喻表面和善而心里阴险狠毒。
唐朝时,有个叫李义府的官员。他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唐太宗手下的一名官员。高宗李治即位后,他又得到高宗宠爱,并因为拥立新皇有功,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他还当上了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利。
李义府给人以谦逊平和的印象,他脸上经常挂着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其实,很多人都被表面现象欺骗了,李义府为人阴险狡诈,睚眦必报,如果有人触犯了他,他不会明目张胆地报仇雪恨,而是暗地里下狠手,给人以致命的打击。有一次,他看上了一个被送进监狱的美貌女子,于是就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主管监狱的官员放了那名女子,然后将其霸占。这件事后来被人告发了,他为求自保,便逼死了监狱官。那名告发他的官员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人们根据李义府的为人,给他取了个“笑中刀”的绰号。后来,唐高宗知道了他所做的坏事,就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休戚相关
出自《国语·周语下》。彼此之间的喜忧福祸紧密相连。用来形容关系密切,命运相连。休:喜庆。戚:忧愁。
春秋时期,晋国的周子因受排挤而居住在周朝都城洛阳。周子虽然年纪轻轻,但言谈举止中显示出一种君子之风。因此,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经常热情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身在周地远离晋国,可是他时刻关注着晋国的一举一动,晋国不论发生喜庆的事还是发生灾难,都逃不出周子的耳朵。单襄公认为,如果周子能够回国,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单襄公后来得了一场大病,在临死前,他对儿子单顷公说:“周子人品高贵,才能突出,虽然身在他乡,却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安危。现在晋国国君道德低下,没有国君的样子。周子如果回到晋国,很可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我死之后,你要很好地照顾他,如果你那样做了,别人也一定会称赞你的!”单顷公时刻牢记父亲的嘱托,多方照顾周子。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国君被人杀死,周子被举荐成晋国新的国君。
洗耳恭听
出自元朝郑廷玉的《楚昭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地倾听别人讲话。形容态度诚恳地聆听别人的讲话,也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尧听说许由是个贤人,就想把帝位让给他。许由一向自由自在,不喜欢政治,所以就拒绝了尧的请求,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了。尧觉得许由很谦虚,对他更加佩服了,就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不愿意做首领,可以出来做九州长。许由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
巢父是许由的好友,也隐居在这里,正牵着一头小牛在溪边给它饮水。他看见许由后,问许由为什么要洗耳朵。许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他听,并说道;“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因此赶快来洗洗我这清白的耳朵。”
巢父语带讥讽地说道:“你在外面招摇,把名声弄大了,麻烦也随之而来了,这是你咎由自取啊,还洗什么耳朵!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就牵着小牛向小溪的上**去了。
信口雌黄
出自晋朝孙盛的《晋阳秋》。言论不当,随口更改。也指没有根据地乱说话,胡言乱语。信口:出言不假思索。雌黄:古时用来涂抹错字的颜料,后指任意窜改。
魏晋时期,王衍很喜欢清谈,尤其喜欢谈论老子和庄子的玄学。和别人清谈时,他手里拿着拂尘,讲起话来没完没了。为了避免出现错误,他的语速总是很慢,当别人质疑时,他就随口更改,无所顾忌地乱讲。为此,人们用“口中雌黄”四个字来评价他。
王衍小时候去拜访文学名士山涛。当时有很多人在山涛家中做客,大家都夸王衍长得一表人才。可是山涛却说:“日后耽误天下的,就是他这种人。”
山涛确实有先见之明。在“八王之乱”中,王衍凭借自己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执掌朝政大权的重臣。但他只顾着发展自己的势力,根本不为天下百姓做事,结果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雪中送炭
出自宋朝范成大的《大雪送炭与芥隐》。在寒冷的下雪天给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别人极其困难和危急的时候,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宋太宗是一位生活俭朴,能体恤百姓疾苦的皇帝。
有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狂风呼啸不止,鹅毛般的大雪下得没完没了。宋太宗在屋里穿着毛皮外套,仍然感觉十分寒冷,于是就让人端来火盆和烫好的美酒。他一边烤着火一边品尝着美酒,感到特别舒服。他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院中的枯树枝被风刮得在空中飞舞。他想到,这么冷的天气,不知道城中的百姓怎么样了?要是他们缺少过冬的物品,那可怎么活啊?想到这里,他立刻派人找来府尹,对他说:“这么冷的天气,不知道百姓怎么样了。你立即带着木炭和粮食到城中各处巡视一番,如果有需要的,就分给他们一些,以解决他们当前的困难。”
府尹当即领命出发,带着木炭和粮食,给那些有困难的百姓送去。
雪泥鸿爪
出自宋朝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经到渑池游玩,并在当地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得到了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的殷勤招待。苏辙题过一首叫《渑池怀旧》的诗。后来苏轼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了,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人的一生到处漂泊,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落在雪地上的脚印一样。鸿鹄只是偶然留下的爪印,因为它来去自由,不分东西。老和尚已经去世了,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寺院的墙壁已经损坏,当年的旧诗也不到了。那次去渑池的路途崎岖难走,人疲劳困乏加上路途遥远,连骑的驴子都累得叫起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以舞剑为名义,实际上想要刺杀刘邦。比喻表面上有正当名目,实际上却别有用心。
项羽听说刘邦打算自立为王,就想试探一下刘邦的动向,就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刘邦自知实力远比不上项羽,只能委曲求全,与张良一起到鸿门赴宴。项羽的谋士范增觉得刘邦有天子之相,将来必定成为项羽强大的敌人,所以劝项羽一定要乘此机会杀掉刘邦。
项羽摆下美酒佳肴招待刘邦,双方谈论得很愉快。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全当没看见,根本不理会范增。范增出去找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让他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刘邦。项庄听从范增的命令,到酒席前拔出宝剑在刘邦面前舞起来。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张良交情很深,他看出了项庄的用意,也拔剑舞了起来,用身体保护刘邦。张良知道刘邦处境很危险,急忙出去找来刘邦的部将樊哙,把刘邦面临的危险告诉给他。樊哙是个莽撞的人,他强行闯进帐中,指责项羽不该听信谣言伤害有功之臣。项羽被樊哙的气势吓住了,没有对刘邦动手。刘邦于是以上厕所为名,悄悄地从小路逃回了自己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