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638
  

  注释

  孟子:书名,记述战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经典

  作品,据说是孟子本人亲自编订的。

  《孟子》这部书,共计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

  良德行的言论。

  心解

  《孟子》

  相传,《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儒家学者孟子的著述。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

  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

  世母教的典范。孟子也不负众望,勤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孟子师承孔伋

  (孔子之孙,一说孟子师承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从韩愈在所著的

  《原道》中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

  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到南宋孝宗

  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

  容,便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讲道德,说仁义”。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他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

  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

  《孟子》(书影)“,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

  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

  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里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肯定人性善的一面,并认为循此一途,发而外用,普通人也能成圣成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成尧舜”。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学说。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够保存天赋的善性或者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二是能够扩充或发展先天具有的善端;三是可以帮助人们知性知天。此外,重视道德意志的锻炼也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器,必须经过严格的锻炼,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和《论语》一样,均为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不同,《孟子》多善鸿篇大论,气势磅礴,发言凌厉雄辩,思维机智缜密,无论文采和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