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711
  

  注释

  中庸:书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抽出来与《论语》等合称为“四书”。

  子思:孔子的孙子,据说孟子是他的弟子。中: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经常、常道,永不变化的意思。这里是说中庸是儒家的道德修养和

  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子思作了《中庸》一书,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永恒的德行。

  心解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全篇约三千五百字,在南宋前从未单

  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

  《史记·孔子世家》有“子思作《中庸》”的记载。到了南宋,朱熹把《中庸》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

  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根据学者的考证,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

  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

  统一全国后不久。

  子思,名孔伋,子思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

  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

  他为“述圣”。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

  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

  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

  儒家思想“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相

  传子思曾困于宋,而作《中庸》

  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的《中庸》注本这样解释“中庸”“: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而是不亏不盈,不急不缓,不骄不馁,不过不及的追求,只有找到了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才会达到可进可退、伸缩自如的人生境地。中庸之道的主旨就在于修养人性,从而具备理想的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

  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

  行的人际关系。

  人们调节人际关系就需要具备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这三种天下通行的品德。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贤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

  中庸之道还要求自我修养要遵循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者三

  条原则。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子思说:“诚者,天下

  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讲述的是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中庸思想在西方的共鸣者就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德行是mesotes,中文的翻译就是“中庸”。他说:“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度与不及都是要遭受失败的,而中道则受到称赞,

  获得成功。被称赞和成功都属于德性。所以德性乃是一种中道,因为它旨在达到中间。行恶是多方的,相反,行善则只是单向的,这就是作恶日益,为善困难的原因:因为射不中目标很容易,而击中目标则很难。由于这个道理,过度和不及属于恶,中道属于善。”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端实、不卑不亢的

  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