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624
注释
连山:相传是夏代的《易》书。
归藏:相传是商代的《易》书。
分别成书于夏、商、周的《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这样
《易》就更加完备详尽了。
心解
《易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又叫《周易》。实际上,《易经》有三种,分别是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但是前两部已经失传了,因此现在来说《易经》就是《周易》。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
《易》、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智慧结晶。
《易经》全书共二万四千多字,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的原名就是《周
易》,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易经》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传部实际上是阐释《易经》经文的专著,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
传》,共计七种十篇,汉人称之为“十
《易经》(书影)“,六经”之一,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翼”,后世统称《易传》。其中,《彖传》分别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象传》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部分称为《大象传》,解释爻象的部分称为《小象传》。《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因此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传》和《象传》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系辞传》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出的变化规律。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就源于此。同时,《易经》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易经》也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易经》对武术发展同样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计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而成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可以说,《易经》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后人,我们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学习和应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