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木难支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7987
Y
一木难支
出自隋朝王通的《文中子·事君》。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无法维持全局。
南北朝(刘)宋顺帝时,袁粲和刘东二人对萧道成把持朝政,妄图篡夺王位的行径十分不满,他们制定计划,打算秘密杀死萧道成,为朝廷除害。但还没等他们行动,萧道成就知道了他们的计划。萧道成恼羞成怒,派部下戴僧静带领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大军压境,袁粲十分镇定,他对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根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节,必须死守下去。”袁粲率领部下坚守城池,顽强抵抗,但终因实力不济,被戴僧静攻入城中。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袁最毫无惧色,他勇敢地用身体掩护父亲。此时,袁粲对袁最说:“我是忠臣,你是孝子,我们死而无愧。”后来他们父子二人都壮烈地牺牲了。
一衣带水
出自《南史·陈后主记》。本来是指不能被长江妨碍军事行动。后来指江河湖海等水域不能对人们的交往加以限制。现在指水域狭窄,彼此间非常邻近。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在北方大力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而当时处于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则荒淫无道,不理朝政。
隋文帝经过七年的准备,终于在公元588年冬下令出兵伐陈。出发前,他说道:“我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怎能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般的长江阻隔,就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呢?”隋文帝封晋王杨广为元帅,派他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打陈朝。杨广不辱使命,很快就攻下了陈朝的都城建康。陈朝不久后就灭亡了。
一日千里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形容人的进步或事业发展极快。
燕国太子丹曾和嬴政一起在赵国做人质时,他们的关系处得很好。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而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做人质。嬴政好像忘记了他们的交情,经常无故刁难太子丹。太子丹因此怀恨在心,总打算找机会报复嬴政。
太子丹逃回燕国后,向太傅鞠武请教抗秦的办法。鞠武说:“燕国与秦国实力差距悬殊,不能急于报仇。如果联合晋、齐、楚和匈奴一起对抗秦国,或许能够取胜。”
太子丹觉得这个方法或许可行,但需要等太长时间,他没有这个耐心。鞠武知道太子丹已经迫不及待,于是把燕国有名的智者田光推荐给他。
太子丹找到田光,请求田光教他怎么做。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壮年时一天能跑一千里路,可是老了以后连劣马都跑不过了。你说是为什么呢?”太子丹回答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田光说:“对呀,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我给您推荐一个叫荆轲的人,他一定能够帮助您完成心愿。”
荆轲被引见给太子丹,后来奉太子丹之命前去刺杀秦王,结果被秦王所杀。
一丘之貉
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杨恽传》。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杨惮是汉朝人,出身于名门,年轻时就很有名气。后来,他因揭发大将军霍光的谋反而被封为平通侯。杨恽廉洁自律,从来不贪污受贿,连父母留下的遗产也都分给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说话无所顾忌,又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单于因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而被逼自杀,就对人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不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结果白白丢了性命,就像秦朝的君主宠信小人,残害忠良,结果身首异处一样。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咎由自取的,如果当时他们不那样做,那么秦朝或许现在仍然存在。古往今来的君主都是宠信小人的,就像同一座山丘的貉一样,一点差别都没有!”
后来杨恽的不当言论被人告发,结果丢掉了性命。
一发千钧
出自唐朝韩愈的《与孟尚书书》。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公,是唐朝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仕途不顺,曾三次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没有考上,直到第四次才考中进士。韩愈年轻时只担任一些小的官职,直到五十岁时,因为参加了平定叛乱,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才被任命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两年后,因为上书劝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差点儿被宪宗处死,幸亏得到裴度等大臣的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时,韩愈结识了一个聪明达理的老和尚,二人谈话非常投机,而韩愈在潮州又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所以他和这位老和尚来往比较密切,外人因此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韩愈的朋友孟郊对佛教十分信奉。他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到了吉州后,他听到别人说韩愈已经信佛,感到很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一向反对信仰方面的东西。为此,他特地给韩愈写了一封信,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到孟郊的信后,韩愈知道因为自己与和尚往来,引起了别人的误解。于是他马上回信向孟郊解释此事。而且,韩愈还批评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说他们不守儒道,信奉佛教,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堕落,也使他感到很愤慨。韩愈的信中写有这样几句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因为政治投机成功,被封为秦国丞相。尽管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但他知道他的政治资历还太浅,不能使百官信服。于是,如何迅速提高自己的声望成为困扰他的难题。吕不韦养了三千门客,于是就召集他的门客一起商议。
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领兵打仗,灭掉几个国家,用赫赫战功来树立威信,但这样做要担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成功,便要背负失利的责任。
又有人出主意说,孔子名声好是因为他写了一部《春秋》。孙武能当上吴国大将是因为他写了《孙子兵法》。咱们也写一部书,这样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
吕不韦认为这个方法很好,就同意了。三千门客很快就写出了一部书,叫做《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让人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够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来后,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下来。
一事无成
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诗《除夜寄微之》。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唐朝时,有一个省郎官,因为官运不济,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所以经常出去游玩,以此来散心。某天他到京国寺游玩,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到在一处岩石下面碰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的面前放着一个极小的香炉,炉中檀香的烟雾缓缓上升。
老和尚对他说:“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下来的,现在你做人已经三世了。第一世你是唐玄宗时期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期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听了老和尚这番话,他恍惚间记起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他再也不愿做官,好像对人生已经完全醒悟了。
一网打尽
出自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在重耳之前回国,登上王位,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登基后,大肆封赏群臣,以里克和丕郑为首的一批人虽然拥立有功,受到赏赐,但是他们始终心向重耳。后来惠公在丕郑出使秦国时,借故杀了里克。丕郑担心自己会遭受里克同样的命运,便暗地里和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回公子重耳。
有一天,屠岸夷来见丕郑,对丕郑说他担心被惠公所杀,所以请丕郑出手相救。丕郑打发他去找吕省帮助,屠岸夷将吕省大骂一顿,表示和吕省势不两立。丕郑对屠夷岸的话不大相信。屠岸夷为打消丕郑的疑虑,献上推翻惠公的计谋,甚至对天发下重誓,赢得了丕郑的信任。博得丕郑的信任后,屠岸夷与丕郑一伙人秘密商量,写信请公子重耳回国登基。信写好后,丕郑一伙人都在信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交给了屠岸夷。
第二天上朝时,惠公问丕郑:“你们为什么要迎回公子重耳?”结果,丕郑这些人全都被杀了,反对惠公的大臣全都被一网打尽了。
一鸣惊人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有了惊人的成绩。
战国时,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本来是齐国的入赘女婿,为人滑稽,但口才极好,很会说话,曾多次出使各诸侯国,从来没有受过屈辱。
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主,但他即位后,不理朝政,终日沉迷于酒色,只知饮酒作乐,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他的大臣去处理,自己从不过问。因此,齐国政局混乱,官吏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其它各国也都趁机侵犯,齐国面临灭亡的危险。齐国的很多人都为国家命运担心,但是因为害怕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有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齐国有一只大鸟,在大王的宫廷中住了整整三年,但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淳于髡讽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却像那只大鸟一样毫无作为。他对淳于髡说:“这只大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
从此齐威王一反常态,开始整顿国家政务。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奖励那些尽忠负责的,惩罚那些腐败无能的;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发兵抵御来犯的敌人。各诸侯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以前侵占的土地全都还给齐国。
一相情愿
出自《百喻经》。意为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的意愿。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
从前有一个非常愚蠢的人,在京城游玩时看到公主漂亮的容貌,便异想天开地想娶公主为妻。从京城返回家中的路上,他嘴里不停地嘀咕道:“我要娶公主为妻,我要娶公主为妻……”回到家后,他竟然患上了相思病,一病不起。他的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去了一趟京城会得了这么一场大病呢?于是便询问他其中缘由。他毫不隐讳地告诉家人说:“我在京城看到公主的容貌,她简直美若天仙,我要娶她为妻,如果不能做到,恐怕我也活不下去了。”
家人听后哭笑不得,但为了拯救蠢人的生命,只能先安慰他说:“你不要着急,我们到京城走一遭,想办法代你向公主求婚。”那蠢人听后,精神立刻有了好转,病也轻了一些。他满心期待着家人的好消息,简直度日如年。几天后,家人回来了。蠢人迫不及待地问他们结果怎么样,家人只好如实相告:“我们找到了公主,代你向她求婚了,但她坚决不答应。这可怎么办呢?”
家人都以为蠢人会悲观失望,甚至一命呜呼,没想那蠢人精神抖擞地说道:“这可太好了,只消我亲自走一趟,她就一定会答应我的。”家人听到后气得七窍生烟。
像这样的事情,那蠢人干了很多,他总是不顾实际,非常任性地做事情。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形容惨败,也形容处境十分狼狈或事情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秦朝末年,由于无法忍受秦朝的残暴统治,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农民领袖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此时,沛县县令见局势动荡不安,心里恐慌,派人去请刘邦以稳定局势。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下时,县令又怕刘邦深得民心,会使自己的官位不保,于是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
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内,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果然听从,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并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动荡不安,如果不能选出合适的人担任县令,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选择更合适的人吧!”刘邦再三推辞,但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
一意孤行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意为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现形容不听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西汉人赵禹本是太尉周亚夫的手下,由于文章写得好,得到汉景帝的器重,被封为大中大夫,参与立法工作。
按照汉景帝的指示,赵禹等人对朝廷原有的法律条文进行补充和修订,后来要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约束朝廷文武官员。
有很多朝廷大臣害怕赵禹制定的律法会给他们带来危害,都纷纷请赵禹喝酒或者给赵禹送礼。赵禹忠于职守,从不拉帮结伙,有人请他喝酒他从不回请人家,别人给他送礼他全部退回。
赵禹的做法得罪了一些人,但他毫不在乎。有人问他,是否会顾忌别人的看法。他回答说:“我那样做是为了让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意见处理事情,不受别人的约束。否则怎么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一窍不通
出自《吕氏春秋·过理》。意为七窍中没有一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懂。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贪恋美色,残害忠良,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忠臣比干怀有忠义之心,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谏纣王要弃恶从善,爱护百姓,以江山社稷为重。纣王经常听到比干的劝谏,一开始还觉得无所谓,可是时间一长就十分反感了。
一天,比干又来劝谏纣王。听完比干的话,纣王笑眯眯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像你这样的人,一定就是圣人吧?我要把你的心取出来看清楚。”说完,纣王命人杀了比干,把他的心取出来观看。
孔子谈到此事时,慨叹道:“纣王的心真是一窍也不通啊!他的心如果通了一窍,也就不会对比干痛下杀手了。”
夜郎自大
出自《汉书·西南夷传》。形容妄自尊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边境上有一个叫夜郎①[①夜郎:今贵州西部一带。
]的小国。这个国家虽然人口稀少,国土面积很小,但由于是附近地区只面积最大的国家,所以夜郎国国王就自作聪明地认为夜郎是天下间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的使者来到夜郎,夜郎国国君向使者问道:“我的国家和汉朝比起来哪个大?”使者被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饮水思源
出自西周庾信的《庾子山集》。意为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忘掉幸福的来源,不忘本。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他被梁元帝派往西魏出使不久,梁朝被西魏灭掉,瘐信因得到西魏皇帝的赏识,被扣留在西魏都城长安二十八年。他虽然在西魏做了大将军,但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一刻也不曾消失。
他曾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实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吃果子的时候要想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想流水的源头)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仰人鼻息
出自《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意为依赖他人的呼吸而活下去。比喻依赖他人,看人的脸色行事,难以自立。
东汉末年,各地诸侯因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联合起来讨伐逆贼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统领大军向长安进发。
冀州牧韩馥负责为盟军供应粮草,他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故意少给盟军粮草。袁绍知道韩馥的伎俩后十分生气,他的谋士便趁机劝说袁绍夺取冀州。袁绍听从谋士的建议,一方面暗中派人假装攻打冀州,一方面派自己的亲信劝韩馥归顺自己,拱手让出冀州。
韩馥斟酌之后打算让出冀州,但他手下将领大多不同意这样做,很多人对韩馥说:“咱们冀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袁绍的人马要依靠我们喘出来的气而活着,又好像吃奶的孩子托在我们手上,假如断了他的奶,他立刻就会饿死。我们凭什么要把冀州白白地让给他?”
尽管他们一再劝谏,但韩馥最终还是投降了袁绍,献出了冀州。袁绍得到冀州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韩馥后来经受不住袁绍的逼迫,自杀而死。
忧心如焚
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忧愁得心里好像着火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西周末年,周厉王死后,周幽王即位。周幽王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大肆剥削百姓,加上自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周幽王任用尹氏为太师,把朝政大权交给尹氏掌管,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国家日渐衰微。
大臣家父有感于此,写了一首叫做《节南山》的诗。他在诗中写道:“百姓忧愁得心中好像着火一样,可是谁也不敢随口乱谈。周朝的国运眼看就要终结,老天爷为何不睁眼看看?”表达了他关心百姓疾苦,对统治者愤恨不满的情绪。
异曲同工
出自唐朝韩愈的《进学解》。意为不同的曲调演奏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很有名的文学家,他们都以写作辞赋著称。司马相如字子云,是汉景帝时人,他所作的辞赋辞藻华丽,结构宏大,《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是他的代表作。在司马相如之后,西汉又出了一个叫扬雄的大辞赋家。扬雄是汉成帝时人,非常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后世把司马相如和扬雄并称为“扬马”。唐代文学家韩愈评价他们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异军突起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
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全国各地的百姓怨声载道。百姓为了活命,纷纷起义来反抗秦朝暴政。
当时,东阳县的年轻人听到全国各地起义的消息,纷纷表示要效仿他们,推翻残暴的秦朝。他们推举本县狱吏陈婴为首领,聚集起几千人马,打算和秦朝的军队战斗到底。县中的百姓听说陈婴做了起义军的首领,都纷纷前来投军,短短的时间内,东阳的义军就达到了两万人,他们戴上青色的头巾,以便和其他起义军区别开来。
陈婴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从一开始就不肯当这个义军的首领。但是东阳的百姓都支持他,他也没有办法推脱。他母亲觉得他这样做会招致灾祸,就劝他及时退位让贤。此时,项梁和项羽正好带领大队人马经过东阳。陈婴觉得项梁手下兵多将广,必定能够做一番大事业,便率领义军投靠了项梁。
饮鸩止渴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喝毒酒止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鸩:传说中一种毒鸟的羽毛泡的酒。
东汉时期,有个叫宋光的大臣,为人正直,刚正无私。他得罪了朝中权贵,那些权贵便诬告他篡改诏书,把他关进监狱,每天进行毒打。
霍谞是宋光的外甥,当时年仅十五岁,他知道宋光在监狱里的遭遇后十分伤心。他了解宋光的为人,相信宋光不会做出篡改诏书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尽管无法把舅舅从监狱中救出来,但他决定冒死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申诉冤屈。
他在信中写有道:“宋光为官一向正直无私,所以朝廷才会对他委以重任。他熟悉朝廷法典,知道篡改诏书犯下的是什么罪过,他又怎么会不顾死活地去那样做呢?这就好比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一样。如果这样做了,虽然能够解渴,但却丢了性命。他怎么可能傻到那种地步呢?”
梁商看过信后,觉得霍谞分析得很有道理,就请求汉顺帝宽恕宋光。不久后,宋光便被被无罪释放了。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谈话。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能够被称为“士”①[①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
孔子回答说:“能用廉耻之心约束自己,奉命出使到其他国家,能够很好地完成国君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人可以称为最好的士。”
子贡又说:“那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说:“次一等的就是那些被人称为孝顺的人。”
子贡再说:“那么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答道:“再次一等的就是那些说话算数、行动果断的人。”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指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去鲁国做官,临行前,他来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说:“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会做不成大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意为想要给人加上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指以种种借口诬陷人。患:担心;辞:借口。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十分得宠。骊姬了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进谗言害死了太子申后。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遭到诬陷,他们为了保住性命,只得逃亡在外。
大夫里克对骊姬的做法十分厌恶。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上了晋国的国君。里克便杀了奚齐。奚齐死后,骊姬又找来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即位。里克又杀掉了卓子,并把骊姬毒打致死。卓子死后,晋国国君的位置悬空。里克本打算请公子重耳回国执政,但被重耳拒绝。于是,里克又请公子夷吾回国即位。夷吾认为里克连杀两位国君,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于是派人到秦国取得秦国的支持,之后回到晋国即位。
夷吾在没有回国前曾写信给里克,信中假意说里克拥立有功,日后一定重重封赏他。然而,夷吾即位后不但没有重赏里克,反而要杀了他。里克对夷吾过河拆桥的做法十分愤慨,他说道:“要想加罪于人,还担心找不到借口吗?既然国君要我死,我又何惧一死,只是怕天下人要议论你。”说完便拔剑自杀了。